福布斯進入中國20年第一次發起的當代藝術題材內容。這份實驗性的榜單展示了自21世紀以來,30組1980年以後在中國出生的當代藝術家對“藝術”這個如今愈髮指代不明的詞彙所賦予的特殊意義,同時也是全球化思潮進退拉扯中,當代藝術與中國的嶄新故事。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有趣的內容實驗,探索社會、藝術與商業的博弈關係,更早地發現在科技進步、社會變遷以及媒體、媒介劇烈變化的今天,中國當代藝術的新可能性以及他們在歷史中的迴響。也藉此鼓勵更多藝術家開展更實驗性的藝術創作,即「抱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去做一件不一定成功的東西」。2010年以前,中國當代藝術往往有著鮮明的標籤,就是他來自於中國,並以一種非西方的背景參與創造地球上一段偉大的當代藝術史,在全球化浪潮短暫回縮的今天,出生於中國的當代藝術家標籤反而變得模糊,同時他們的中國背景對全球當代藝術的影響也開始顯現出一種難以辨識的趨勢。我們對他們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這樣的模糊並非壞事,是中國藝術形態走向成熟的標誌——即來自中國的藝術家的中國屬性,在長達十數年的對抗與融合中已經成為全球當代藝術的常見組成部分。這也意味著,有關中國當代藝術最大命題將不再是思考其在世界中的位置,而是如何保持一種對自身土壤的「自覺」,以重新發現和定義世界性「表達」的下一個可能性。但這是一個漫長、艱難的過程。時間對於藝術家而言是隨機晃動、孔隙不規則的篩子。1550年瓦薩里的《意大利藝苑名人傳》記錄的260多個藝術家,到四百多年後還能被貢布里希寫到《藝術的故事》中的只剩下寥寥數位。在時間的篩選下,藝術的歷史成為封閉的網系。後驗的觀察能夠看到其發展的主要脈絡與原因,但面對無邊無際的當下時,我們仍然困惑。在一種不存在非黑即白的評判標準,以及可量化檢驗真理的世界裡,藝術進展的不確定性相比其他任何領域都更為顯著。17世紀中後期藝術評論家們最常見的論調,是批評映像主義的「粗糙」繪畫技術,直到相當一部分人學會後退幾步時,理性支配視覺的古老傳統才被徹底顛覆。有時候,藝術語言裡的後退代表著一代人的前進。或許如貢布里希所說,越走近我們自己的時代,就越難分辨什麼是恆久的成就,什麼是短暫的時尚。去年底,我們在龐雜繁複的有關當代藝術過去與將來的對話中,找到了一段珍惜的素材。對談雙方的身份也相當特別,其中一位是擅長「向後看」的藝術史學家巫鴻,另外一位則是更喜歡「朝前看」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余德耀。在這段背靠背的對話中,我們發現了觀察當代藝術的新方式:余德耀先生說:「當我們處在當時當刻的時候,會比較迷茫。但是如果把時間拉到更遠的地方來看現在,就會比較清晰。思考50年以後,這個作品的價值在哪裡?」巫鴻教授評價說:「你的看法很像歷史家。這是將來的過去,不是'過去的現在',所以你不完全是看他現在的價值,而是說,設想一下用將來的角度看我們現在這個時刻。」福布斯一貫以前瞻性的眼光,發現歷史的轉折點。我們相信在這個世界的顛簸車輪下,屬於年輕藝術家的時代才剛剛開始。1.福布斯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榜單 在本年度的榜單製作過程中,我們回顧了過去五年間彰顯影響力的近千餘場個展與藝術項目,從百位1980年以後在中國出生的當代藝術家和群體中篩選出30位(組)藝術家。他們年齡相差最大17歲,擁有海外求學經歷的佔40%以上。本次榜單的製作並非單純依靠數據驅動的行為準則,但其作品在市場上的拍賣價格、收藏其作品的機構知名度,以及近期個展的傳播反饋等量化維度,仍然是我們關注的重要方面。為了有效衡量其在學術、社會以及商業價值等方向上的影響力,以及進一步協調青年當代藝術家榜單影響力驅動的評價標準,我們設立背景多元的評審委員會。本年度我們的核心評審委員會陣容包含:.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後。內容學術支持:余德耀美術館(Yuz Museum)特別鳴謝:新加坡美術館(SAM)、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ACMA)、卡塔爾博物館群(Qatar Museums )對本次候選藝術家作品評審所提供的幫助通過本張包含30組藝術家名字的榜單,我們均勻地貫穿20世紀中後期在中國出生的一大部分最具影響力的青年人物,同時我們也能以這些有代表性的名字為線索,更直觀地透視近15年當代藝術的風格變遷與藝術家的人生沉浮。.注:排名不分先後,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序;該榜單不可作為任何藝術品的投資參考。 2.五種啟發 以下是今年福布斯中國發現的那些最具影響力的青年當代藝術家為我們帶來的啟發,同時也是對當下可能性與迴響的奇妙解答。1.跨界是當代藝術發展路徑上大多數問題的解決方案從《九重天》《七層殼》《萬物》《白日夢的森林》,到「五百筆」和「無限繪畫」系列,鄔建安的作品援引大量出自上古的神話、歷史傳奇和現代文明的形象、典故,並運用牛皮、水彩紙和宣紙、蜂蠟、絲絨等材質複製與手工拼貼,作品的最終形態往往以極具神秘視覺體驗的巨型裝置呈現。Comments巫鴻 美國國家文理學院院士、著名美術史家、藝評家和策展人「鄔建安的想像力總是在幾個維度上同時進行,他的作品也總在幾個維度上同時刺激和擴展人們的藝術想像。他遊走於文字和圖像之間,在抽象與具象之上又加上一個敘事維度。他擺脫單純的視覺和觀看,因此引入聲音和演出。他馳騁於古今之間,把當下的人們在瞬息間帶往詭譎奇邈的洪荒時代。他跨越媒材的風格:繪畫、雕塑、剪紙、裝置提供給他多樣的語彙,但同時激起跨界、綜合、打亂、超越的慾望。」.2.慢下來,尋找更多角度,但不必著急給出結論從「答案在風中」到「漫長的一天」,趙趙通過繪畫、裝置、影像、行為、檔案和現成品的整理在漫長的歷史中打了無數個「盜洞」,又從個體的感知出發,以不同的視角窺探那些穿越時空相互連接的洞中奧義。趙趙在今年3月的個展中,首先將古老東方的石窟與1980年代的摩托車置於一處,創造了一種文明傳承與當代問題的對話可能性。摩托車這個現代工業產物寓意著人類前進的重要載具,但它精準的結構、科學的機械原理仍然無法對抗拋錨、積碳與剎車失靈。修理它是人類與旅程最直接的因果關係。當一個巨幅的中國石窟造像畫作倒影在摩托車輪下時,人文主義傳統與機械理性的矛盾開始創造新的“道德”與“價值觀”。這是趙趙對哲學家羅伯特·梅納德·波西格所著《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的重省,這本書曾經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一劑良藥,同時波西格也通過一場摩托車公路旅行與自己達成了和解。.當你在趙趙挖掘的連接古今之間的地穴洞窟中迷失時,他又通過「漫長的一天」將你推向更大的問題,什麼是時間?「漫長的一天‧AM」由12件光影變化的棉花作品組成,對應一天中從零點到正午的12個小時(AM) 運動的軌跡和流逝。在每一個刻度中彷彿鑲嵌著趙趙不同時期的創作,從塔克拉瑪干沙漠裡的一天,到北京工作室裡的一秒和一年。.當時間流逝,人們在可能發生,又或無所發生的夜晚醒來,睡去。3. 實驗是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也來自偶然的發現2009年前後,倪有⻥開始他關於「⽔衝繪畫」的實驗。這是⼀個⼗分偶然的開始——在接受多年中國傳統繪畫的訓練之後,倪有⻥嘗試⾃學布⾯繪畫,⽽對於材料的⽣疏使得他在⼀開始不得不反复洗去不滿意的畫⾯,在這個不斷修改的過程中,畫布上留下了類似於「屋漏痕」 般的肌理效果。十幾年間「水沖繪畫」已經成為倪有魚反覆實驗後的研發產物,是一套「逐漸總結出的、相對完整的」技法,能夠利用水流的不同壓力、流量和角度對顏料進行沖洗和切割,最初用於筆觸的表達中。以小幅作品為起點,用以致敬馬格里特、梵高、契里科、蒙克等藝術家的創作,而後演變到更為寬泛的題材及尺幅中。.4. 深度思考比創作本身更重要一雙手穿過白牆,拿起針將草莓上的「籽」一粒粒挑出,於是成就了「件」藝術作品——《絕育》。這是麥影彤二(Mak2)在2013年給剛剛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人類開的小玩笑,同時這也是開啟她藝術生涯的第一個創作。在《絕育》之後的十多年,摘除草莓上的籽的類似影像,成為短片平台上一定能找到的內容,這類「無聊」作品往往有著不低的播放與點讚數量,對於當時的麥影彤二(Mak2)而言,發現一種簡單、極低門檻的表達方式,讓受眾思考複雜問題的能力,開始變成她藝術生涯裡的特殊天賦。.Comments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ACMA)的中國當代藝術策展人Susie Ferrell這樣評價Mak2,處於數字世界和當代互聯網文化與傳統繪畫媒介融合的前沿,從將不同的「演員」置於一處(風扇和熱敏紙;機械人吸塵機和沙山)的那些異想天開、玩世不恭的裝置作品,到基於電子遊戲截圖的委託繪畫,都讓人重新喚起杜尚的現成品創作概念。雖然看似在歷史中有跡可循,但是她所有的過程都只能歸集於當代。她創造那些真正只能在當下被創造的東西。5. 21世紀的藝術家需要保持一種從善如流的反叛孫一鈿擅長於對自由構建日常生活的可能方式進行實驗性探究,其過渡完美的創作手法甚至讓人察覺不出反叛。但從善如流的偽裝下,她的心裡的確藏著一個居伊·德波。孫一鈿用超寫實的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同時並行的做法,巧妙地用非自然材料來體現自然主義。作品以丙烯繪畫為主,也同時微妙地回應訴諸虛空派——用這種景物繪畫的方式來傳達的生命的稍縱即逝,歡愉的無意義和確鑿性的死亡命途。在孫一鈿的作品中,無疑是材料本身和它們描繪的意象永恆地誘惑和困擾我們。.3.五段對話 這是20世紀中後期在中國出生的當代藝術家們作品之間的對話,這些對話都屬於當下。1. 討論科技、文化與人類進化的關係葉凌瀚的大學專業是壁畫,也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繪畫形式。如今他將一系列來源於網絡的圖片扁平化處理後堆砌簇擁出了一個留白的人形,猶如網絡中同一個體不同虛擬身份剪影的疊加。從「似人非人」的猿人Lucy,到如今互聯網時代下個體所進入的另一種「似人非人」的狀態。如果人類未來真的成為了矽基生命的墊腳石,那麼再回看葉凌瀚的《LUCY》系列作品會發現,他記錄了一批「猴子」開始直立行走過程。.從2007年開始aaajiao徐文愷陸續做很多嘗試,探討互聯網技術對⼈類社會、⼈的⾏為模式、個⼈⽣活,還有塑造群體與個體意識的作品和展覽。今年徐文愷的一個批判NFT現象的NFT作品,被法國龐比度中心收藏,在層層審批上報後,最終通過交易獲得加密的zip文件以及解壓所需的密碼。.如今發生的一切看起來更像是徐文愷與蓬皮杜藝術中心一同用NFT作品與收藏動作解構了一種「實興」的交易方式,同時也在這一過程對創作者價值提出疑問。aaajiao:當下的「藝術作品」注重結構式的創作模式以及高頻的交易,而慢慢的剝離了內容。這樣的環境下,更突出的話語權掌握在交易參與者本身對於價值的理解,但恰恰是這樣,我們反而不斷的在忽視具體的內容。當福布斯中國問aaajiao,你賣給龐比度的壓縮文件裡裝了些什麼時?他的回答對我們而言也不太重要了。2. 一類人的思考方式在不同時代的回音蒲英瑋的⼯作被定義為⼀種具有強烈烏托邦熱情的觀念藝術實踐。藝術家將其在公共領域中所踐⾏的多重媒介與身份敘事理解為⼀次全⾯的動員。以個⼈史作為⼀個絕對的出發點,通過展覽、寫作、設計、講演、教學等不同形式的⼯作,藝術家試圖⽣產⼀種跨越了種族、國家、倫理等元素的宏⼤命題。第⼗三屆上海雙年展「中⾮議題,近代中國的全球化歷程」水壩劇場:.蒲英瑋: 2013年,我離開中國去往法國上學,⽽在2013年-2018年也正好經歷了整個歐洲社會由正常⽽轉向動盪、⺠粹主義抬頭等等激烈的社會變⾰。同時,作為⼤量⾮洲國家的前宗主國,「⾮洲」依舊是法國社會不斷、⼜不得不去⾯對和討論的社會議題。2015年,法國《查理周刊》因報導法國作家Michel Houellebecq 的新書《屈服》(Soumission)⽽引發了⼀連串的恐怖襲擊,以及對於移⺠者⽣存處境的重新探討。身份與種族,因為現實的的動盪不安⽽被激烈地提示出來。這也使得我,作為存在於⻄⽅社會結構下的另⼀種「少數群體」,遇上屬於我的身份問題。這種身份困擾與當初殖⺠時期所涉及的⽂明、教育、信仰問題息息相關。幾乎同⼀時期,舅舅開始頻繁地去往⾮洲,參與援助⾮洲的⽔利⼯程建設,⽽舅舅所去的國家,也⼤多作為之前的法屬殖⺠地。或許是由於舅舅在⾮洲時每天發在社交⽹絡的那些照⽚,⼜或許是因為我在法國時不斷被現實所提示出的那些歷史;或今或古,或遠或近,我遭遇了⾮洲。⼀⽅⾯,我試圖理解「別⼈的⾮洲」,例如舅舅如何去體認這樣⼀個差異巨⼤的⽂明?或者說,在宏⼤的中⾮共同體背下,⼀個⾯對具體⼯作,具體⼈群的中國⽔利⼯程師⼜是如何定位⾃身?另⼀⽅⾯,我試圖理解「⾃⼰的⾮洲」,那些發⽣在我身體⾥的異質經驗,那些關於「開化」或「改造」的經歷。 王凱凡在意識到柏林牆倒塌與人為推動後,他開始蒐集柏林移民群體的床墊作為裝置材料,也是其探索身份「游牧」問題的開始。環境中自然與人為影射的活動痕跡也成為他所創作的素材。後來王凱凡將床墊的海綿切割作為繪畫的工具。在他看來繪畫不僅是記憶,包括肌肉記憶的外化形式,也是探索和構建內在價值的方法。在繪畫中表達的這種掙扎對抗和和解,就如同埃斯波西託的免疫邏輯那樣,表現出如胎兒作為外來的「他者」,如何在母體中的運動曲線中對抗與被保護。.3. 是空間的最深處也是時間的盡頭塔可: 「鉑金的穩定性非常高,只要讓相紙完整,照片的影調永遠也不會改變。」鉑金粒子做成的溶液是他相機的感光原件。材料到題材,塔可大多數創作本身有著與時間抗爭的意味。而由《詩山河考》到《碑錄》,我們又在不少深不見底的洞穴中看到時間與空間交匯於作品的最深處。但對於蔡磊來說,《毛坯房》是其個人情感與現實最終遺留的容器。空間縱深感既來自起位線的高低序列,也來自於透視法的前後縮減,而作品帶來的毛坯房內部的經驗真實感,不僅是來自視錯覺,也來自水泥材料本身,並建構一種寫實主義的「現實」和實在主義的「真實」。人類對於空間深處的好奇與探究時間本質的幻覺如出一轍。最終塔可與蔡磊的目光相遇在了一起,或許是在一個毛坯房的拐角、或許是在魯王墓的入口、或許是過去與現在的交匯處,或許是在個人情感的邊緣。.4. 兩位女性如果將張子飄與李黑地的作品放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你能很明顯地感覺到兩個性格迥異的女性在用相同的「口音」對話。話題從廚房到餐廳、由曖昧到衝突。李黑地的作品常常位於大眾電影文化、性別表演和靜物傳統的交界地帶。而在其多樣且具有強烈表現力的雕塑、裝置和表演實踐中,她亦持續探索自身內在的性別和身體經驗的多樣性。與李黑地相比,最近兩年張子飄穩定而專一地進行直接的表現式,以反復出現的意象群——私密空間、植物、食物等——與古典、現代時期繪畫史中的象徵性敘事積極產生聯繫。但不同的是,如今她的指代更加複雜且生動靈活。.5.一種更立體的人類、城邦與自然感受張如怡的創作賦予剩餘物與現成品微妙的植物特性,水泥構築的仙人掌、生出密刺的石塊以及諸如瓷磚、管道等流水線上的工業生命在其製作的園景內野蠻生長。現代叢林與自然之力在張如怡的「生產」中對視,通過媒材的轉換,指向了被日常撫平的褶皺與矛盾。象徵個人領地的私密空間被曝於公共環境內大肆觀賞,仙人掌被製成圖像置於以計算紙為代表的格子內測量,石塊被精心置於魚缸內呼吸。透過植物由內向外的觀測,以及觀眾由外向內的凝視,奇觀就在張如怡不斷轉換的藝術語言中成型,講述其如何在現代城景中誕生,又是如何被合理化的。.「風景地圖式」的繪畫呈現侯子超對自然景觀的綜合認知,通過繪畫圖層的疊加,對畫面內容和意象的抽象削減,來組合畫面。繪畫的過程與結果是再現了一個自然旅途中的觀看邏輯與身體感知。當他面對森林,從一片繁雜的綠色開始,逐漸聚焦到一石一樹,或是穿行在樹林之間移步換景,受限的視野最終構造出了個人化的風景記憶。侯子超對地圖這種類型化的圖畫有著強烈的興趣,製圖者的趣味和知識都展現其中,文字信息與圖像如路標一般引導觀看者,與其心理上的風景相遇。.侯子超的作品讓人有豐富的感覺層次,通過他的引導,受眾被激發的想像力將畫面印刷在大腦裡。.劉娃與鮑楊對自然的感受更多是從微觀出發,通過具體的影像裝置、繪畫及⾳樂,追尋和想像植物的⽣命,將人帶入自然與人更複雜的情緒中。《午夜魑魅》由劉娃與鮑楊合作,聚焦於三種植物的⽇與夜,它們⽣⻓於冷戰時期美國、前蘇聯及中國的核基地。兩位藝術家經過⼀萬七千公⾥的⻓途旅⾏,在美國華盛頓州和中國⽢肅進⾏實地考察和研究,並與植物共同⽣活在⼀起。通過多個感官且無限演變的聲⾳景觀,構建了⼀個入⼝,邀請觀眾打開感知去體驗⼈以外的世界。作為美國⻄部的象徵,風滾草在華盛頓州的核反應堆隨風遷徙,肆意播撒核輻射的種⼦。切爾諾貝爾種植⼤量向⽇葵,低成本地淨化核洩漏。⽢肅核城的駱駝草,象徵紮根⼤⻄北的奉獻精神,⽽它和風滾草都是俄羅斯的外來物種,無視⼈為的國界隨著⽔和風去向遠⽅。同時核輻射導致的基因變異加速植物的衰老,加快了熵的增加。活著就是必輸無疑的抗爭,⽽植物短暫的⼀⽣卻展現超乎想像的⽣命⼒,在混亂中野蠻⽣長。《午夜魑魅》那次展覽並不意在將植物擬⼈化,⽽是希望「植物化」⼈類的感官,重新思考⼈類之間的界限。.注:部分圖片以及文字素材由藝術家為福布斯中國提供後記福布斯中國將於2023年9月初攜手余德耀美術館與巫鴻教授為今年收錄的30位最具影響力的當代青年藝術家舉辦一場蔚為壯觀的「群展」——「跨界:可能與迴響」。學術支持巫鴻(學術顧問)巫鴻,著名美術史家、當代藝術批評家、策展人,現為美國文理學院院士,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創始人及主任,兼任多個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其研究涉足中國古代美術史及中國當代藝術,為該領域貢獻了諸多論著及展覽。巫鴻因其著作發表、展覽策劃及學術建議被學界授予多項榮譽,包括美國大學藝術學會傑出教學獎(2008年)、傑出學者(2018年),哈佛大學榮譽藝術博士(2019年),以及美國大學藝術學會藝術寫作傑出終身成就獎(2022年)等。余德耀美術館由印尼愛國華僑、企業家、慈善家和收藏家余德耀先生創辦,於2014年5月正式開館。余德耀美術館以“將世界的目光引向上海”為理念,將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視為己任,力圖打造中國當代藝術新坐標,成為世界頂尖的當代藝術館。作為非營利機構,余德耀美術館積極支持藝術教育事業,讓中國公眾了解國際當代藝術,更通過橫跨中西的展覽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上海。自2014年開館以來,余德耀美術館曾舉辦眾多國際級別展覽,如「阿爾貝托·賈科梅蒂回顧展」、「雨屋亞洲首展」、「安迪·沃霍爾:影子」、「KAWS:始於終點」、「查理·卓別林:卓眼視界」、「奈良美智」等。Location:上海市青浦區蟠鼎路123弄8號余德耀美術館 撰文:Joel Li、Shirley Qin、Xiaolu Shi編輯:Xiaolu Shi、Shirley Qin策劃:Joel Li、Maggie Chen文|福布斯中國
福布斯進入中國20年第一次發起的當代藝術題材內容。這份實驗性的榜單展示了自21世紀以來,30組1980年以後在中國出生的當代藝術家對“藝術”這個如今愈髮指代不明的詞彙所賦予的特殊意義,同時也是全球化思潮進退拉扯中,當代藝術與中國的嶄新故事。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有趣的內容實驗,探索社會、藝術與商業的博弈關係,更早地發現在科技進步、社會變遷以及媒體、媒介劇烈變化的今天,中國當代藝術的新可能性以及他們在歷史中的迴響。也藉此鼓勵更多藝術家開展更實驗性的藝術創作,即「抱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去做一件不一定成功的東西」。2010年以前,中國當代藝術往往有著鮮明的標籤,就是他來自於中國,並以一種非西方的背景參與創造地球上一段偉大的當代藝術史,在全球化浪潮短暫回縮的今天,出生於中國的當代藝術家標籤反而變得模糊,同時他們的中國背景對全球當代藝術的影響也開始顯現出一種難以辨識的趨勢。我們對他們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這樣的模糊並非壞事,是中國藝術形態走向成熟的標誌——即來自中國的藝術家的中國屬性,在長達十數年的對抗與融合中已經成為全球當代藝術的常見組成部分。這也意味著,有關中國當代藝術最大命題將不再是思考其在世界中的位置,而是如何保持一種對自身土壤的「自覺」,以重新發現和定義世界性「表達」的下一個可能性。但這是一個漫長、艱難的過程。時間對於藝術家而言是隨機晃動、孔隙不規則的篩子。1550年瓦薩里的《意大利藝苑名人傳》記錄的260多個藝術家,到四百多年後還能被貢布里希寫到《藝術的故事》中的只剩下寥寥數位。在時間的篩選下,藝術的歷史成為封閉的網系。後驗的觀察能夠看到其發展的主要脈絡與原因,但面對無邊無際的當下時,我們仍然困惑。在一種不存在非黑即白的評判標準,以及可量化檢驗真理的世界裡,藝術進展的不確定性相比其他任何領域都更為顯著。17世紀中後期藝術評論家們最常見的論調,是批評映像主義的「粗糙」繪畫技術,直到相當一部分人學會後退幾步時,理性支配視覺的古老傳統才被徹底顛覆。有時候,藝術語言裡的後退代表著一代人的前進。或許如貢布里希所說,越走近我們自己的時代,就越難分辨什麼是恆久的成就,什麼是短暫的時尚。去年底,我們在龐雜繁複的有關當代藝術過去與將來的對話中,找到了一段珍惜的素材。對談雙方的身份也相當特別,其中一位是擅長「向後看」的藝術史學家巫鴻,另外一位則是更喜歡「朝前看」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余德耀。在這段背靠背的對話中,我們發現了觀察當代藝術的新方式:余德耀先生說:「當我們處在當時當刻的時候,會比較迷茫。但是如果把時間拉到更遠的地方來看現在,就會比較清晰。思考50年以後,這個作品的價值在哪裡?」巫鴻教授評價說:「你的看法很像歷史家。這是將來的過去,不是'過去的現在',所以你不完全是看他現在的價值,而是說,設想一下用將來的角度看我們現在這個時刻。」福布斯一貫以前瞻性的眼光,發現歷史的轉折點。我們相信在這個世界的顛簸車輪下,屬於年輕藝術家的時代才剛剛開始。1.福布斯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榜單 在本年度的榜單製作過程中,我們回顧了過去五年間彰顯影響力的近千餘場個展與藝術項目,從百位1980年以後在中國出生的當代藝術家和群體中篩選出30位(組)藝術家。他們年齡相差最大17歲,擁有海外求學經歷的佔40%以上。本次榜單的製作並非單純依靠數據驅動的行為準則,但其作品在市場上的拍賣價格、收藏其作品的機構知名度,以及近期個展的傳播反饋等量化維度,仍然是我們關注的重要方面。為了有效衡量其在學術、社會以及商業價值等方向上的影響力,以及進一步協調青年當代藝術家榜單影響力驅動的評價標準,我們設立背景多元的評審委員會。本年度我們的核心評審委員會陣容包含:.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後。內容學術支持:余德耀美術館(Yuz Museum)特別鳴謝:新加坡美術館(SAM)、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ACMA)、卡塔爾博物館群(Qatar Museums )對本次候選藝術家作品評審所提供的幫助通過本張包含30組藝術家名字的榜單,我們均勻地貫穿20世紀中後期在中國出生的一大部分最具影響力的青年人物,同時我們也能以這些有代表性的名字為線索,更直觀地透視近15年當代藝術的風格變遷與藝術家的人生沉浮。.注:排名不分先後,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序;該榜單不可作為任何藝術品的投資參考。 2.五種啟發 以下是今年福布斯中國發現的那些最具影響力的青年當代藝術家為我們帶來的啟發,同時也是對當下可能性與迴響的奇妙解答。1.跨界是當代藝術發展路徑上大多數問題的解決方案從《九重天》《七層殼》《萬物》《白日夢的森林》,到「五百筆」和「無限繪畫」系列,鄔建安的作品援引大量出自上古的神話、歷史傳奇和現代文明的形象、典故,並運用牛皮、水彩紙和宣紙、蜂蠟、絲絨等材質複製與手工拼貼,作品的最終形態往往以極具神秘視覺體驗的巨型裝置呈現。Comments巫鴻 美國國家文理學院院士、著名美術史家、藝評家和策展人「鄔建安的想像力總是在幾個維度上同時進行,他的作品也總在幾個維度上同時刺激和擴展人們的藝術想像。他遊走於文字和圖像之間,在抽象與具象之上又加上一個敘事維度。他擺脫單純的視覺和觀看,因此引入聲音和演出。他馳騁於古今之間,把當下的人們在瞬息間帶往詭譎奇邈的洪荒時代。他跨越媒材的風格:繪畫、雕塑、剪紙、裝置提供給他多樣的語彙,但同時激起跨界、綜合、打亂、超越的慾望。」.2.慢下來,尋找更多角度,但不必著急給出結論從「答案在風中」到「漫長的一天」,趙趙通過繪畫、裝置、影像、行為、檔案和現成品的整理在漫長的歷史中打了無數個「盜洞」,又從個體的感知出發,以不同的視角窺探那些穿越時空相互連接的洞中奧義。趙趙在今年3月的個展中,首先將古老東方的石窟與1980年代的摩托車置於一處,創造了一種文明傳承與當代問題的對話可能性。摩托車這個現代工業產物寓意著人類前進的重要載具,但它精準的結構、科學的機械原理仍然無法對抗拋錨、積碳與剎車失靈。修理它是人類與旅程最直接的因果關係。當一個巨幅的中國石窟造像畫作倒影在摩托車輪下時,人文主義傳統與機械理性的矛盾開始創造新的“道德”與“價值觀”。這是趙趙對哲學家羅伯特·梅納德·波西格所著《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的重省,這本書曾經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一劑良藥,同時波西格也通過一場摩托車公路旅行與自己達成了和解。.當你在趙趙挖掘的連接古今之間的地穴洞窟中迷失時,他又通過「漫長的一天」將你推向更大的問題,什麼是時間?「漫長的一天‧AM」由12件光影變化的棉花作品組成,對應一天中從零點到正午的12個小時(AM) 運動的軌跡和流逝。在每一個刻度中彷彿鑲嵌著趙趙不同時期的創作,從塔克拉瑪干沙漠裡的一天,到北京工作室裡的一秒和一年。.當時間流逝,人們在可能發生,又或無所發生的夜晚醒來,睡去。3. 實驗是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也來自偶然的發現2009年前後,倪有⻥開始他關於「⽔衝繪畫」的實驗。這是⼀個⼗分偶然的開始——在接受多年中國傳統繪畫的訓練之後,倪有⻥嘗試⾃學布⾯繪畫,⽽對於材料的⽣疏使得他在⼀開始不得不反复洗去不滿意的畫⾯,在這個不斷修改的過程中,畫布上留下了類似於「屋漏痕」 般的肌理效果。十幾年間「水沖繪畫」已經成為倪有魚反覆實驗後的研發產物,是一套「逐漸總結出的、相對完整的」技法,能夠利用水流的不同壓力、流量和角度對顏料進行沖洗和切割,最初用於筆觸的表達中。以小幅作品為起點,用以致敬馬格里特、梵高、契里科、蒙克等藝術家的創作,而後演變到更為寬泛的題材及尺幅中。.4. 深度思考比創作本身更重要一雙手穿過白牆,拿起針將草莓上的「籽」一粒粒挑出,於是成就了「件」藝術作品——《絕育》。這是麥影彤二(Mak2)在2013年給剛剛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人類開的小玩笑,同時這也是開啟她藝術生涯的第一個創作。在《絕育》之後的十多年,摘除草莓上的籽的類似影像,成為短片平台上一定能找到的內容,這類「無聊」作品往往有著不低的播放與點讚數量,對於當時的麥影彤二(Mak2)而言,發現一種簡單、極低門檻的表達方式,讓受眾思考複雜問題的能力,開始變成她藝術生涯裡的特殊天賦。.Comments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ACMA)的中國當代藝術策展人Susie Ferrell這樣評價Mak2,處於數字世界和當代互聯網文化與傳統繪畫媒介融合的前沿,從將不同的「演員」置於一處(風扇和熱敏紙;機械人吸塵機和沙山)的那些異想天開、玩世不恭的裝置作品,到基於電子遊戲截圖的委託繪畫,都讓人重新喚起杜尚的現成品創作概念。雖然看似在歷史中有跡可循,但是她所有的過程都只能歸集於當代。她創造那些真正只能在當下被創造的東西。5. 21世紀的藝術家需要保持一種從善如流的反叛孫一鈿擅長於對自由構建日常生活的可能方式進行實驗性探究,其過渡完美的創作手法甚至讓人察覺不出反叛。但從善如流的偽裝下,她的心裡的確藏著一個居伊·德波。孫一鈿用超寫實的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同時並行的做法,巧妙地用非自然材料來體現自然主義。作品以丙烯繪畫為主,也同時微妙地回應訴諸虛空派——用這種景物繪畫的方式來傳達的生命的稍縱即逝,歡愉的無意義和確鑿性的死亡命途。在孫一鈿的作品中,無疑是材料本身和它們描繪的意象永恆地誘惑和困擾我們。.3.五段對話 這是20世紀中後期在中國出生的當代藝術家們作品之間的對話,這些對話都屬於當下。1. 討論科技、文化與人類進化的關係葉凌瀚的大學專業是壁畫,也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繪畫形式。如今他將一系列來源於網絡的圖片扁平化處理後堆砌簇擁出了一個留白的人形,猶如網絡中同一個體不同虛擬身份剪影的疊加。從「似人非人」的猿人Lucy,到如今互聯網時代下個體所進入的另一種「似人非人」的狀態。如果人類未來真的成為了矽基生命的墊腳石,那麼再回看葉凌瀚的《LUCY》系列作品會發現,他記錄了一批「猴子」開始直立行走過程。.從2007年開始aaajiao徐文愷陸續做很多嘗試,探討互聯網技術對⼈類社會、⼈的⾏為模式、個⼈⽣活,還有塑造群體與個體意識的作品和展覽。今年徐文愷的一個批判NFT現象的NFT作品,被法國龐比度中心收藏,在層層審批上報後,最終通過交易獲得加密的zip文件以及解壓所需的密碼。.如今發生的一切看起來更像是徐文愷與蓬皮杜藝術中心一同用NFT作品與收藏動作解構了一種「實興」的交易方式,同時也在這一過程對創作者價值提出疑問。aaajiao:當下的「藝術作品」注重結構式的創作模式以及高頻的交易,而慢慢的剝離了內容。這樣的環境下,更突出的話語權掌握在交易參與者本身對於價值的理解,但恰恰是這樣,我們反而不斷的在忽視具體的內容。當福布斯中國問aaajiao,你賣給龐比度的壓縮文件裡裝了些什麼時?他的回答對我們而言也不太重要了。2. 一類人的思考方式在不同時代的回音蒲英瑋的⼯作被定義為⼀種具有強烈烏托邦熱情的觀念藝術實踐。藝術家將其在公共領域中所踐⾏的多重媒介與身份敘事理解為⼀次全⾯的動員。以個⼈史作為⼀個絕對的出發點,通過展覽、寫作、設計、講演、教學等不同形式的⼯作,藝術家試圖⽣產⼀種跨越了種族、國家、倫理等元素的宏⼤命題。第⼗三屆上海雙年展「中⾮議題,近代中國的全球化歷程」水壩劇場:.蒲英瑋: 2013年,我離開中國去往法國上學,⽽在2013年-2018年也正好經歷了整個歐洲社會由正常⽽轉向動盪、⺠粹主義抬頭等等激烈的社會變⾰。同時,作為⼤量⾮洲國家的前宗主國,「⾮洲」依舊是法國社會不斷、⼜不得不去⾯對和討論的社會議題。2015年,法國《查理周刊》因報導法國作家Michel Houellebecq 的新書《屈服》(Soumission)⽽引發了⼀連串的恐怖襲擊,以及對於移⺠者⽣存處境的重新探討。身份與種族,因為現實的的動盪不安⽽被激烈地提示出來。這也使得我,作為存在於⻄⽅社會結構下的另⼀種「少數群體」,遇上屬於我的身份問題。這種身份困擾與當初殖⺠時期所涉及的⽂明、教育、信仰問題息息相關。幾乎同⼀時期,舅舅開始頻繁地去往⾮洲,參與援助⾮洲的⽔利⼯程建設,⽽舅舅所去的國家,也⼤多作為之前的法屬殖⺠地。或許是由於舅舅在⾮洲時每天發在社交⽹絡的那些照⽚,⼜或許是因為我在法國時不斷被現實所提示出的那些歷史;或今或古,或遠或近,我遭遇了⾮洲。⼀⽅⾯,我試圖理解「別⼈的⾮洲」,例如舅舅如何去體認這樣⼀個差異巨⼤的⽂明?或者說,在宏⼤的中⾮共同體背下,⼀個⾯對具體⼯作,具體⼈群的中國⽔利⼯程師⼜是如何定位⾃身?另⼀⽅⾯,我試圖理解「⾃⼰的⾮洲」,那些發⽣在我身體⾥的異質經驗,那些關於「開化」或「改造」的經歷。 王凱凡在意識到柏林牆倒塌與人為推動後,他開始蒐集柏林移民群體的床墊作為裝置材料,也是其探索身份「游牧」問題的開始。環境中自然與人為影射的活動痕跡也成為他所創作的素材。後來王凱凡將床墊的海綿切割作為繪畫的工具。在他看來繪畫不僅是記憶,包括肌肉記憶的外化形式,也是探索和構建內在價值的方法。在繪畫中表達的這種掙扎對抗和和解,就如同埃斯波西託的免疫邏輯那樣,表現出如胎兒作為外來的「他者」,如何在母體中的運動曲線中對抗與被保護。.3. 是空間的最深處也是時間的盡頭塔可: 「鉑金的穩定性非常高,只要讓相紙完整,照片的影調永遠也不會改變。」鉑金粒子做成的溶液是他相機的感光原件。材料到題材,塔可大多數創作本身有著與時間抗爭的意味。而由《詩山河考》到《碑錄》,我們又在不少深不見底的洞穴中看到時間與空間交匯於作品的最深處。但對於蔡磊來說,《毛坯房》是其個人情感與現實最終遺留的容器。空間縱深感既來自起位線的高低序列,也來自於透視法的前後縮減,而作品帶來的毛坯房內部的經驗真實感,不僅是來自視錯覺,也來自水泥材料本身,並建構一種寫實主義的「現實」和實在主義的「真實」。人類對於空間深處的好奇與探究時間本質的幻覺如出一轍。最終塔可與蔡磊的目光相遇在了一起,或許是在一個毛坯房的拐角、或許是在魯王墓的入口、或許是過去與現在的交匯處,或許是在個人情感的邊緣。.4. 兩位女性如果將張子飄與李黑地的作品放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你能很明顯地感覺到兩個性格迥異的女性在用相同的「口音」對話。話題從廚房到餐廳、由曖昧到衝突。李黑地的作品常常位於大眾電影文化、性別表演和靜物傳統的交界地帶。而在其多樣且具有強烈表現力的雕塑、裝置和表演實踐中,她亦持續探索自身內在的性別和身體經驗的多樣性。與李黑地相比,最近兩年張子飄穩定而專一地進行直接的表現式,以反復出現的意象群——私密空間、植物、食物等——與古典、現代時期繪畫史中的象徵性敘事積極產生聯繫。但不同的是,如今她的指代更加複雜且生動靈活。.5.一種更立體的人類、城邦與自然感受張如怡的創作賦予剩餘物與現成品微妙的植物特性,水泥構築的仙人掌、生出密刺的石塊以及諸如瓷磚、管道等流水線上的工業生命在其製作的園景內野蠻生長。現代叢林與自然之力在張如怡的「生產」中對視,通過媒材的轉換,指向了被日常撫平的褶皺與矛盾。象徵個人領地的私密空間被曝於公共環境內大肆觀賞,仙人掌被製成圖像置於以計算紙為代表的格子內測量,石塊被精心置於魚缸內呼吸。透過植物由內向外的觀測,以及觀眾由外向內的凝視,奇觀就在張如怡不斷轉換的藝術語言中成型,講述其如何在現代城景中誕生,又是如何被合理化的。.「風景地圖式」的繪畫呈現侯子超對自然景觀的綜合認知,通過繪畫圖層的疊加,對畫面內容和意象的抽象削減,來組合畫面。繪畫的過程與結果是再現了一個自然旅途中的觀看邏輯與身體感知。當他面對森林,從一片繁雜的綠色開始,逐漸聚焦到一石一樹,或是穿行在樹林之間移步換景,受限的視野最終構造出了個人化的風景記憶。侯子超對地圖這種類型化的圖畫有著強烈的興趣,製圖者的趣味和知識都展現其中,文字信息與圖像如路標一般引導觀看者,與其心理上的風景相遇。.侯子超的作品讓人有豐富的感覺層次,通過他的引導,受眾被激發的想像力將畫面印刷在大腦裡。.劉娃與鮑楊對自然的感受更多是從微觀出發,通過具體的影像裝置、繪畫及⾳樂,追尋和想像植物的⽣命,將人帶入自然與人更複雜的情緒中。《午夜魑魅》由劉娃與鮑楊合作,聚焦於三種植物的⽇與夜,它們⽣⻓於冷戰時期美國、前蘇聯及中國的核基地。兩位藝術家經過⼀萬七千公⾥的⻓途旅⾏,在美國華盛頓州和中國⽢肅進⾏實地考察和研究,並與植物共同⽣活在⼀起。通過多個感官且無限演變的聲⾳景觀,構建了⼀個入⼝,邀請觀眾打開感知去體驗⼈以外的世界。作為美國⻄部的象徵,風滾草在華盛頓州的核反應堆隨風遷徙,肆意播撒核輻射的種⼦。切爾諾貝爾種植⼤量向⽇葵,低成本地淨化核洩漏。⽢肅核城的駱駝草,象徵紮根⼤⻄北的奉獻精神,⽽它和風滾草都是俄羅斯的外來物種,無視⼈為的國界隨著⽔和風去向遠⽅。同時核輻射導致的基因變異加速植物的衰老,加快了熵的增加。活著就是必輸無疑的抗爭,⽽植物短暫的⼀⽣卻展現超乎想像的⽣命⼒,在混亂中野蠻⽣長。《午夜魑魅》那次展覽並不意在將植物擬⼈化,⽽是希望「植物化」⼈類的感官,重新思考⼈類之間的界限。.注:部分圖片以及文字素材由藝術家為福布斯中國提供後記福布斯中國將於2023年9月初攜手余德耀美術館與巫鴻教授為今年收錄的30位最具影響力的當代青年藝術家舉辦一場蔚為壯觀的「群展」——「跨界:可能與迴響」。學術支持巫鴻(學術顧問)巫鴻,著名美術史家、當代藝術批評家、策展人,現為美國文理學院院士,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創始人及主任,兼任多個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其研究涉足中國古代美術史及中國當代藝術,為該領域貢獻了諸多論著及展覽。巫鴻因其著作發表、展覽策劃及學術建議被學界授予多項榮譽,包括美國大學藝術學會傑出教學獎(2008年)、傑出學者(2018年),哈佛大學榮譽藝術博士(2019年),以及美國大學藝術學會藝術寫作傑出終身成就獎(2022年)等。余德耀美術館由印尼愛國華僑、企業家、慈善家和收藏家余德耀先生創辦,於2014年5月正式開館。余德耀美術館以“將世界的目光引向上海”為理念,將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視為己任,力圖打造中國當代藝術新坐標,成為世界頂尖的當代藝術館。作為非營利機構,余德耀美術館積極支持藝術教育事業,讓中國公眾了解國際當代藝術,更通過橫跨中西的展覽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上海。自2014年開館以來,余德耀美術館曾舉辦眾多國際級別展覽,如「阿爾貝托·賈科梅蒂回顧展」、「雨屋亞洲首展」、「安迪·沃霍爾:影子」、「KAWS:始於終點」、「查理·卓別林:卓眼視界」、「奈良美智」等。Location:上海市青浦區蟠鼎路123弄8號余德耀美術館 撰文:Joel Li、Shirley Qin、Xiaolu Shi編輯:Xiaolu Shi、Shirley Qin策劃:Joel Li、Maggie Chen文|福布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