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的數據證實了我們大多數人已經知道的情況:歐洲的風險投資和世界大部分地區一樣,正在經歷一次嚴重的調整。今年第一季度,歐洲初創企業僅融資106億美元,環比下降18%,同比下降66%。受到全球不確定性和最近多家歐美銀行倒閉的驚嚇,風投正在暫停注資,與過去幾年的融資熱潮相比,他們現在在投資方面非常謹慎。對歐洲來說,一個特別的打擊是美國基金的撤出,近幾個月來,美國基金的部署明顯放緩。2021年,美國投資者約佔歐洲風投資金的55%,為推動創新、估值和跨境合作提供了大量資金。現在,這種支持已經呈現出急劇下降。例如,在法國,美國投資的佔比已從2022年的40%降至今年第一季度的5%。使情況更加複雜的是,非傳統風險投資者——如對沖基金、公司或私人股本基金——也或多或少地退出了市場。他們在2023年第一季度的貢獻總額僅為80億歐元,而2021年全年的貢獻總額曾經高達8,680萬歐元。融資後期公司受到的打擊最大,獨角獸的誕生率降至六年來的最低水平,季度IPO 下降了47%,達到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一切對歐洲創業生態系統的長期未來意味著什麼 ? 我們應該感到擔心嗎 ?.新冠疫情時期泡沫的後遺症如果我們回顧過去三年,鑑於疫情時期的泡沫,目前的調整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疫情時期,蓬勃發展的科技市場意味著風險投資大幅增加,軟銀(Softbank)、Coatue和老虎基金(Tiger)等高速發展的大型基金使融資輪看起來很容易,同時,初創企業也得到了政府的免費資金支持。風投公司迅速適應了瞬息萬變的環境,但現金的湧入和交易的速度使融資變得草率,也為未來積攢了問題。由於盡職調查被擱置一旁,許多商業模式無法維持其增長,一些基金也沒有看到它們在落地後的估值被誇大。許多獲得融資的快速商務、外賣、電子商務和金融科技企業風險過高,其結果就是一波又一波的失敗。.泡沫之下,根基依然穩固雖然出現目前的重置,風投行業在歐洲生態系統中仍然有堅實的基礎。儘管在過去的幾年裡,資金出現了爆炸式增長,但在歐洲,培育初創企業仍然是一個相對新興的追求;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歐洲公司在創業、創新和風險投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創業活動的激增使得歐洲創業者的質量和深度可以與包括矽谷在內的全球其他創業生態系統相媲美。歐洲28個國家和98個城市的150多家獨角獸企業催生了下一波企業家,他們帶來了現成的網絡、資本,以及如何創辦、培育和發展市場領先公司的劇本。僅歐洲排名前15位的獨角獸公司,就催生了2,000多名從這些公司走出來的企業創始人,而這僅僅是個開始。考慮到歐洲擁有全球排名最高的10所計算機科學大學,以及擁有比美國更多的軟件開發技術人員,再加上政府的支持,我們沒有理由不認為目前的資金下降只是暫時的曇花一現。.風險投資「匠人精神」的回歸就其本身而言,歐洲的風險投資公司已經證明了他們可以憑藉成熟的投資策略,以及通過IPO和交易銷售創造強勁回報的過往記錄在全球層面展開競爭。儘管最新的融資數據可能表明情況並非如此,但該行業仍有大量資金可供部署,只不過在經歷了過去幾年快速而鬆散的交易之後,他們如何開展和管理投資的方式顯然需要演變。也許,現在是時候回歸風險投資的「匠人精神」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那些不關注基本面、投資組合臃腫、投資組合附加值低的經理人將面臨嚴重問題。盡可能快地部署資本的競賽已經結束。風險投資的“匠人精神”指的是專注於企業的基本面,找到一條通往盈利的道路,而不是不惜一切代價實現增長。這就要求風投資本要花時間進行盡職調查,以明確風險和現實的估值,並對支出進行約束,確保在部署資金時有資本效率。我們看到,交易式的風險投資方式——即在第一次會議之後就提交投資意向書的情況正在終結。現在,“化學反應”和“契合度”是風投公司優先考慮的問題,這將促使風投公司與企業創始人建立起更深層次的關係,以及以一種“激進”的方式,即投資者通過培養創始人、提供指導、聯繫和實際支持等在資本之外增加價值的方式,來幫助被投企業實現快速但可持續的增長。.偉大的企業家和企業將在歐洲遍地開花數字化轉型有增無減;據IDC預測,到2025年,用於數字化轉型的資金將達到2.8萬億美元,是2020年的兩倍。最近對人工智能的大肆宣傳也突顯出,在如此多的領域,仍有巨大的創新潛力有待探索。當我們面臨著整個社會在氣候變化、污染、人口變化、製造業和供應鏈破壞方面的巨大問題時,技術將繼續成為進步的主要動力。歸根結底,企業家是有適應能力的,一些最有前途的企業已經採用了在“更嚴格”的融資環境中取得成功所需的增長指標心態。就像之前的泡沫過去之後一樣,融資水平不太可能立即反彈到2021年和2022年的高點。但是,隨著商業和商業模式受到更深入的審查,我們反而會來到一個更穩固的企業階段,因為下一代世界領先的公司正在出現。隨著這一趨勢的發展,歐洲將繼續在世界舞台上作為投資、前沿創新和創業人才的主要目的地而戰。本文作者為福布斯撰稿人,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文 Kjartan Rist|福布斯美國|福布斯中國
第一季度的數據證實了我們大多數人已經知道的情況:歐洲的風險投資和世界大部分地區一樣,正在經歷一次嚴重的調整。今年第一季度,歐洲初創企業僅融資106億美元,環比下降18%,同比下降66%。受到全球不確定性和最近多家歐美銀行倒閉的驚嚇,風投正在暫停注資,與過去幾年的融資熱潮相比,他們現在在投資方面非常謹慎。對歐洲來說,一個特別的打擊是美國基金的撤出,近幾個月來,美國基金的部署明顯放緩。2021年,美國投資者約佔歐洲風投資金的55%,為推動創新、估值和跨境合作提供了大量資金。現在,這種支持已經呈現出急劇下降。例如,在法國,美國投資的佔比已從2022年的40%降至今年第一季度的5%。使情況更加複雜的是,非傳統風險投資者——如對沖基金、公司或私人股本基金——也或多或少地退出了市場。他們在2023年第一季度的貢獻總額僅為80億歐元,而2021年全年的貢獻總額曾經高達8,680萬歐元。融資後期公司受到的打擊最大,獨角獸的誕生率降至六年來的最低水平,季度IPO 下降了47%,達到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一切對歐洲創業生態系統的長期未來意味著什麼 ? 我們應該感到擔心嗎 ?.新冠疫情時期泡沫的後遺症如果我們回顧過去三年,鑑於疫情時期的泡沫,目前的調整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疫情時期,蓬勃發展的科技市場意味著風險投資大幅增加,軟銀(Softbank)、Coatue和老虎基金(Tiger)等高速發展的大型基金使融資輪看起來很容易,同時,初創企業也得到了政府的免費資金支持。風投公司迅速適應了瞬息萬變的環境,但現金的湧入和交易的速度使融資變得草率,也為未來積攢了問題。由於盡職調查被擱置一旁,許多商業模式無法維持其增長,一些基金也沒有看到它們在落地後的估值被誇大。許多獲得融資的快速商務、外賣、電子商務和金融科技企業風險過高,其結果就是一波又一波的失敗。.泡沫之下,根基依然穩固雖然出現目前的重置,風投行業在歐洲生態系統中仍然有堅實的基礎。儘管在過去的幾年裡,資金出現了爆炸式增長,但在歐洲,培育初創企業仍然是一個相對新興的追求;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歐洲公司在創業、創新和風險投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創業活動的激增使得歐洲創業者的質量和深度可以與包括矽谷在內的全球其他創業生態系統相媲美。歐洲28個國家和98個城市的150多家獨角獸企業催生了下一波企業家,他們帶來了現成的網絡、資本,以及如何創辦、培育和發展市場領先公司的劇本。僅歐洲排名前15位的獨角獸公司,就催生了2,000多名從這些公司走出來的企業創始人,而這僅僅是個開始。考慮到歐洲擁有全球排名最高的10所計算機科學大學,以及擁有比美國更多的軟件開發技術人員,再加上政府的支持,我們沒有理由不認為目前的資金下降只是暫時的曇花一現。.風險投資「匠人精神」的回歸就其本身而言,歐洲的風險投資公司已經證明了他們可以憑藉成熟的投資策略,以及通過IPO和交易銷售創造強勁回報的過往記錄在全球層面展開競爭。儘管最新的融資數據可能表明情況並非如此,但該行業仍有大量資金可供部署,只不過在經歷了過去幾年快速而鬆散的交易之後,他們如何開展和管理投資的方式顯然需要演變。也許,現在是時候回歸風險投資的「匠人精神」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那些不關注基本面、投資組合臃腫、投資組合附加值低的經理人將面臨嚴重問題。盡可能快地部署資本的競賽已經結束。風險投資的“匠人精神”指的是專注於企業的基本面,找到一條通往盈利的道路,而不是不惜一切代價實現增長。這就要求風投資本要花時間進行盡職調查,以明確風險和現實的估值,並對支出進行約束,確保在部署資金時有資本效率。我們看到,交易式的風險投資方式——即在第一次會議之後就提交投資意向書的情況正在終結。現在,“化學反應”和“契合度”是風投公司優先考慮的問題,這將促使風投公司與企業創始人建立起更深層次的關係,以及以一種“激進”的方式,即投資者通過培養創始人、提供指導、聯繫和實際支持等在資本之外增加價值的方式,來幫助被投企業實現快速但可持續的增長。.偉大的企業家和企業將在歐洲遍地開花數字化轉型有增無減;據IDC預測,到2025年,用於數字化轉型的資金將達到2.8萬億美元,是2020年的兩倍。最近對人工智能的大肆宣傳也突顯出,在如此多的領域,仍有巨大的創新潛力有待探索。當我們面臨著整個社會在氣候變化、污染、人口變化、製造業和供應鏈破壞方面的巨大問題時,技術將繼續成為進步的主要動力。歸根結底,企業家是有適應能力的,一些最有前途的企業已經採用了在“更嚴格”的融資環境中取得成功所需的增長指標心態。就像之前的泡沫過去之後一樣,融資水平不太可能立即反彈到2021年和2022年的高點。但是,隨著商業和商業模式受到更深入的審查,我們反而會來到一個更穩固的企業階段,因為下一代世界領先的公司正在出現。隨著這一趨勢的發展,歐洲將繼續在世界舞台上作為投資、前沿創新和創業人才的主要目的地而戰。本文作者為福布斯撰稿人,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文 Kjartan Rist|福布斯美國|福布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