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投資如何穿越週期,尋找真正的創新與長期價值?今年10月,福布斯中國和博遠資本創始人陳鵬輝聊了聊未來醫藥的投資機會與選擇。他認為更有差異化的創新、出海以及支付手段的多元化是未來行業邁上新台階的關鍵。在中國的醫療投資人群體中,有過成功創業經歷的人不少,但既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過文章,又成功帶領創業企業上市登陸資本市場的卻並不多,陳鵬輝是其中之一。陳鵬輝在2017年離開紅杉中國,創立了博遠資本。相比其他投資人,十年的藥物研發經驗,以及兩段相對成功的創業經歷,使陳鵬輝更善於感知創新趨勢,也更敢於投早。最近三年投資的艾柯醫療、艾博生物、和元生物、鎂信健康和亞虹醫藥等企業都表現出較為良好的成長性。除此之外,陳鵬輝還是華大基因、貝達藥業、再鼎醫藥等中國目前頭部生物科技公司的早期投資人。陳鵬輝和博遠資本的醫療投資邏輯是什麼?又將給行業帶來哪些借鑒意義?以下是訪談對話實錄(經編輯):.福布斯中國:過去兩年,國內資本市場醫療生物企業的估值經歷過山車,行業進入低潮。作為國內專注於投資和孵化醫療健康領域創業企業的專業投資機構,您和博遠資本怎麼看行業未來幾年的投資機會? 陳鵬輝:我覺得任何一個行業,長期是看兩件事:技術是否進步,以及需求是否存在。一方面,醫療健康領域的技術一直在進步和迭代;另一方面,中國社會不可避免進入老齡化,健康市場需求非常大,還會進一步變得更大,所以長期看肯定沒問題。短期看,我覺得主要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前兩年估值漲得太高了,另一個是國內醫保控費。前幾年國內創新藥企業的估值已經接近美國同行的水平,但市場規模卻並不匹配。比如,美國一個新藥醫保一年可以報銷50萬-100萬美元,但國內一般一年最多可能也就報銷30萬元人民幣。在創新密集的腫瘤藥領域,一個靶點可能同時有七八家企業在做,每家分到的市場就更小了。加上集采和價格談判,大家就會發覺市場天花板變低了。中國雖然有14億人口,但如果海外同樣產品價格是你的10倍,而你的人口是它的3 倍,市場還是只有1/3。而這1/3的市場裡如果還有很多同質化的競爭,就會碰到一個很大的問題。但這並不代表長期趨勢有問題。只是說我們低水平創新的時代過去了,下面需要更高水平的創新。什麼叫高水平創新?第一是不那麼內捲的創新;第二是有可能走向全球化的創新;第三是不僅僅依賴於國家醫保,而是支付多元化的創新。對應第一點,這意味著公司本身要做高水平的有差異化的事情;第二,對於一個全球創新的企業,全球市場才是天花板。一個企業的全球化不僅僅是開展海外臨床實驗那麼簡單,還需要建立全球化的組織架構,全球化的研發體系和商業化能力。這個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很多的積累。另外一種就是像傳奇生物那樣,把產品授權給強生,通過強生在美國完成臨床實驗和產品上市,這是產品的出海,也更適合目前的大部分中國公司。在自己沒有建立起全球化的組織架構之前,通過跨國企業的合作,實現產品全球化。對應的第三點則取決於中國商保和其他的支付手段佔比提高,比如像商業健康險和惠民保這類保險能夠慢慢成為比較重要的支付手段。目前醫保支付大概每年2萬多億。中國有4億正在步入老齡化的人口,醫保收入未來不會快速增長,但是醫保支付壓力很大,這意味著醫保控費壓力會一直存在。中國的商業保險賠付在過去10年從200多億增長到3,000多億,佔現在中國整個醫療支付的百分之十左右。如果這個比例能夠到30%,那麼市場格局就會發生變化。真正創新、有差異化的產品,不僅可以出海,也可以在本土市場找到一個新的強大的支付方。我覺得醫藥行業現在的低潮是暫時的,就像任何行業都有潮起潮落一樣。在醫療行業從業20多年,看到大家對健康生活的需求一直都在,科技也在更快地迭代,我相信這個行業一定會迎來下一個高峰。.福布斯中國:博遠資本如何抓住出海或全球化機會?陳鵬輝:對於博遠而言,全球化方面主要有兩個機會。短期來看,最近兩年海外頂尖科學家回國意願強烈,國內環境也鼓勵他們創業。博遠在這方面投資比較多,比如基因編輯幹細胞、下一代RNA技術等方面,也和不少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頂尖的科學家合作。比如鄧宏魁老師和邵峰院士。我覺得這些是最容易看到,也比較容易抓得住的第一波機會。長期來看,機會來自於找到具有全球視野和全球化能力的團隊,以國內強大的人才儲備和市場為起點,逐步搭建全球化的組織架構和商業化能力。日本武田(Takeda)的國際化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武田也是從簡單的藥品銷售代理模式開始,進化到更複雜的聯合研發和合資公司階段,最後通過一系列的收購進入全球前十大藥企俱樂部。福布斯中國:過去一年,美股針對中企上市的諸多限制,以及中概股整體表現低迷,促使越來越多初創公司選擇在內地或香港IPO 上市。您怎麼看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未來在國內的發展趨勢? 陳鵬輝:我覺得人民幣和美元基金都有自己發展的空間,對於早期的生物技術和醫療技術公司來說,原來美元基金投得比較多,這些特別早期,需要長期投入的初創公司,可能喜歡找美元基金融資,因為資金的周期比較長。但是有一些企業,比如醫療產業供應鍊或者上下游的企業,能夠快速做完臨床開展商業化的醫療科技類企業,則可能更偏好人民幣基金。這些企業很快能產生收入,而且國內上市預期比較穩定。.福布斯中國:目前,博遠資本旗下同時運營著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這兩類基金的投資人構成是什麼樣的?對博遠資本的投資風格有何影響?陳鵬輝:我們的人民幣和美元基金的LP構成非常不一樣。人民幣基金的LP主要是國內領先的保險公司、母基金、國內的戰略投資人、上市公司或者其家族辦公室、以及國企或者政府的投資平台。美元基金的出資人則主要來自海外,包括大學捐贈基金、養老金,各種基金會、母基金、家族辦公室以及一些海外的戰略投資者。我們人民幣和美元基金投資人的共同點肯定是都看好中國。大家都認可除中國外,全世界很難找到有這麼大的一個統一貨幣、統一語言的市場,這麼多層次並且結構完備的供應鏈體系,也很難找到有這麼多強烈的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者。但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不同投資人關注的點可能不太一樣。但長遠來看,投資醫療這個行業一定是往更難更創新的方向去發展。在那些確定性很強的機會之後,大家會不約而同地去升級。所以從這一點上講,儘管今天略有不同,但未來會趨同。我曾經問一個我們美元基金合作夥伴,也是全球最大的醫療企業之一,最近大家都有所放緩,他們為什麼還是積極在國內投資?他告訴我,中國不僅是個大市場,而且發展變化很快。10 年前,跨國企業投資一個中國公司,是為了最終收購,把它變成一家子公司。現在很多情況已經發生轉變,很多中國企業在國內乾得比跨國企業還好,又有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但是一個國內公司發展得再快,也不可能短期之內在全世界幾百個國家建立起上萬的銷售團隊,不能在短時內和各國不同的監管機構建立合作互信的關係。所以這些跨國公司現在和本土公司合作的出發點變成了一方面可以幫助國內企業的產品出海,同時也增加自己的產品線,在全球市場上提供更有競爭力和性價比的產品。文/ 福布斯中國
醫療投資如何穿越週期,尋找真正的創新與長期價值?今年10月,福布斯中國和博遠資本創始人陳鵬輝聊了聊未來醫藥的投資機會與選擇。他認為更有差異化的創新、出海以及支付手段的多元化是未來行業邁上新台階的關鍵。在中國的醫療投資人群體中,有過成功創業經歷的人不少,但既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過文章,又成功帶領創業企業上市登陸資本市場的卻並不多,陳鵬輝是其中之一。陳鵬輝在2017年離開紅杉中國,創立了博遠資本。相比其他投資人,十年的藥物研發經驗,以及兩段相對成功的創業經歷,使陳鵬輝更善於感知創新趨勢,也更敢於投早。最近三年投資的艾柯醫療、艾博生物、和元生物、鎂信健康和亞虹醫藥等企業都表現出較為良好的成長性。除此之外,陳鵬輝還是華大基因、貝達藥業、再鼎醫藥等中國目前頭部生物科技公司的早期投資人。陳鵬輝和博遠資本的醫療投資邏輯是什麼?又將給行業帶來哪些借鑒意義?以下是訪談對話實錄(經編輯):.福布斯中國:過去兩年,國內資本市場醫療生物企業的估值經歷過山車,行業進入低潮。作為國內專注於投資和孵化醫療健康領域創業企業的專業投資機構,您和博遠資本怎麼看行業未來幾年的投資機會? 陳鵬輝:我覺得任何一個行業,長期是看兩件事:技術是否進步,以及需求是否存在。一方面,醫療健康領域的技術一直在進步和迭代;另一方面,中國社會不可避免進入老齡化,健康市場需求非常大,還會進一步變得更大,所以長期看肯定沒問題。短期看,我覺得主要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前兩年估值漲得太高了,另一個是國內醫保控費。前幾年國內創新藥企業的估值已經接近美國同行的水平,但市場規模卻並不匹配。比如,美國一個新藥醫保一年可以報銷50萬-100萬美元,但國內一般一年最多可能也就報銷30萬元人民幣。在創新密集的腫瘤藥領域,一個靶點可能同時有七八家企業在做,每家分到的市場就更小了。加上集采和價格談判,大家就會發覺市場天花板變低了。中國雖然有14億人口,但如果海外同樣產品價格是你的10倍,而你的人口是它的3 倍,市場還是只有1/3。而這1/3的市場裡如果還有很多同質化的競爭,就會碰到一個很大的問題。但這並不代表長期趨勢有問題。只是說我們低水平創新的時代過去了,下面需要更高水平的創新。什麼叫高水平創新?第一是不那麼內捲的創新;第二是有可能走向全球化的創新;第三是不僅僅依賴於國家醫保,而是支付多元化的創新。對應第一點,這意味著公司本身要做高水平的有差異化的事情;第二,對於一個全球創新的企業,全球市場才是天花板。一個企業的全球化不僅僅是開展海外臨床實驗那麼簡單,還需要建立全球化的組織架構,全球化的研發體系和商業化能力。這個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很多的積累。另外一種就是像傳奇生物那樣,把產品授權給強生,通過強生在美國完成臨床實驗和產品上市,這是產品的出海,也更適合目前的大部分中國公司。在自己沒有建立起全球化的組織架構之前,通過跨國企業的合作,實現產品全球化。對應的第三點則取決於中國商保和其他的支付手段佔比提高,比如像商業健康險和惠民保這類保險能夠慢慢成為比較重要的支付手段。目前醫保支付大概每年2萬多億。中國有4億正在步入老齡化的人口,醫保收入未來不會快速增長,但是醫保支付壓力很大,這意味著醫保控費壓力會一直存在。中國的商業保險賠付在過去10年從200多億增長到3,000多億,佔現在中國整個醫療支付的百分之十左右。如果這個比例能夠到30%,那麼市場格局就會發生變化。真正創新、有差異化的產品,不僅可以出海,也可以在本土市場找到一個新的強大的支付方。我覺得醫藥行業現在的低潮是暫時的,就像任何行業都有潮起潮落一樣。在醫療行業從業20多年,看到大家對健康生活的需求一直都在,科技也在更快地迭代,我相信這個行業一定會迎來下一個高峰。.福布斯中國:博遠資本如何抓住出海或全球化機會?陳鵬輝:對於博遠而言,全球化方面主要有兩個機會。短期來看,最近兩年海外頂尖科學家回國意願強烈,國內環境也鼓勵他們創業。博遠在這方面投資比較多,比如基因編輯幹細胞、下一代RNA技術等方面,也和不少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頂尖的科學家合作。比如鄧宏魁老師和邵峰院士。我覺得這些是最容易看到,也比較容易抓得住的第一波機會。長期來看,機會來自於找到具有全球視野和全球化能力的團隊,以國內強大的人才儲備和市場為起點,逐步搭建全球化的組織架構和商業化能力。日本武田(Takeda)的國際化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武田也是從簡單的藥品銷售代理模式開始,進化到更複雜的聯合研發和合資公司階段,最後通過一系列的收購進入全球前十大藥企俱樂部。福布斯中國:過去一年,美股針對中企上市的諸多限制,以及中概股整體表現低迷,促使越來越多初創公司選擇在內地或香港IPO 上市。您怎麼看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未來在國內的發展趨勢? 陳鵬輝:我覺得人民幣和美元基金都有自己發展的空間,對於早期的生物技術和醫療技術公司來說,原來美元基金投得比較多,這些特別早期,需要長期投入的初創公司,可能喜歡找美元基金融資,因為資金的周期比較長。但是有一些企業,比如醫療產業供應鍊或者上下游的企業,能夠快速做完臨床開展商業化的醫療科技類企業,則可能更偏好人民幣基金。這些企業很快能產生收入,而且國內上市預期比較穩定。.福布斯中國:目前,博遠資本旗下同時運營著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這兩類基金的投資人構成是什麼樣的?對博遠資本的投資風格有何影響?陳鵬輝:我們的人民幣和美元基金的LP構成非常不一樣。人民幣基金的LP主要是國內領先的保險公司、母基金、國內的戰略投資人、上市公司或者其家族辦公室、以及國企或者政府的投資平台。美元基金的出資人則主要來自海外,包括大學捐贈基金、養老金,各種基金會、母基金、家族辦公室以及一些海外的戰略投資者。我們人民幣和美元基金投資人的共同點肯定是都看好中國。大家都認可除中國外,全世界很難找到有這麼大的一個統一貨幣、統一語言的市場,這麼多層次並且結構完備的供應鏈體系,也很難找到有這麼多強烈的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者。但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不同投資人關注的點可能不太一樣。但長遠來看,投資醫療這個行業一定是往更難更創新的方向去發展。在那些確定性很強的機會之後,大家會不約而同地去升級。所以從這一點上講,儘管今天略有不同,但未來會趨同。我曾經問一個我們美元基金合作夥伴,也是全球最大的醫療企業之一,最近大家都有所放緩,他們為什麼還是積極在國內投資?他告訴我,中國不僅是個大市場,而且發展變化很快。10 年前,跨國企業投資一個中國公司,是為了最終收購,把它變成一家子公司。現在很多情況已經發生轉變,很多中國企業在國內乾得比跨國企業還好,又有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但是一個國內公司發展得再快,也不可能短期之內在全世界幾百個國家建立起上萬的銷售團隊,不能在短時內和各國不同的監管機構建立合作互信的關係。所以這些跨國公司現在和本土公司合作的出發點變成了一方面可以幫助國內企業的產品出海,同時也增加自己的產品線,在全球市場上提供更有競爭力和性價比的產品。文/ 福布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