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葉凌瀚,是在靠近市郊的小樓裡。室外集卡車鳴笛呼嘯,走進他的工作室,一時間安靜得有些難以適應。除了作品和工具,500平米的工作室沒有過多的裝飾。「這是我們目前找到的最合適的地方。」葉凌瀚在上層創作,雕塑家妻子在下層盤據。工作室擺放著《LUCY-U-017》,畫布上亮眼的螢光色是葉凌瀚作品最具辨識度的特徵,《LUCY》系列也讓這位年輕的藝術家成為近年各大展覽與拍賣行的寵兒。.藝術家的敏感讓他們懷有對未來變化的警惕,古猿Lucy是葉凌瀚靈感的繆斯,他通過藝術創作,用《LUCY》審視著互聯網、大數據、AI。「在社會的機器中,科技是大齒輪,藝術是齒輪間的潤滑劑。」這是藝術之於他的意義。循規蹈矩的叛逆者「從開始畫畫時,我就設下理想,未來要成為一位厲害的藝術家。」這是葉凌瀚在採訪中自我介紹的第一句話。8歲報名國畫興趣班,18歲考入中國美術學院壁畫專業。現年38歲的葉凌瀚已經不間斷地畫了30年。畫筆留下的印記與人生軌跡重疊,清晰而規整——幼年學畫,少年立志,行至青年,他依靠繪畫謀生,感知價值和存在。這位科班出身的年輕藝術家承認自己的學院特性。「中國美院一年會錄取1000多名新生,和我同屆的有1700人。大家分至不同專業,但最終一個年級裡能真正留下來持續做當代藝術的,可能5個人都不到。」葉凌瀚說。他的大學專業是壁畫,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繪畫型式。洞穴壁上的線條究竟是有意識的「藝術創作」還是無意識的塗鴉,或只是在早期人類削磨石器工具的時候留下的痕跡,不得而知。但在幾萬年後,城市街頭出現了塗鴉,年輕人塗抹噴繪(GRAFFITTI),壁畫又成為了反叛與冒險藝術文化的代名詞。學院從來都不是固守象牙塔的愚者,葉凌瀚也並非循規蹈矩的一類人。「我堅定要做當代藝術,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回憶過往,葉凌瀚口吻灑脫。最初,他從錄像動畫做起,曠課的時候在做展覽作品,或為別的藝術家當助手。2006年,葉凌瀚的作品第一次進入杭州「禮物」當代藝術群展,當時的身份是一名在校生。系統的學院訓練對於培養藝術家的審美和技術極為重要。葉凌瀚並不否認這一點。壁畫和繪畫學習背景的影響在其細緻的視頻和動畫創作中顯見,例如引起廣泛關注的作品《最終試驗飛行體》(Last Experimental Flying Object)。「做錄像的時候,我的思路依然是一種繪畫邏輯。這是我的底層代碼。」葉凌瀚說。大學與其說是作為制度的大學,不如說是作為場所的大學。葉凌瀚更快地進入了當代藝術市場,直至2009年,他共參與了9場國內外展覽。同樣在這一年,他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如今在葉凌瀚的工作室裡,依然堆疊著他在大學時期的臨摹作品,跟隨他從杭州,到北京,到上海。虛構與現實:露西 葉凌瀚的動畫語言和錄像語言持續性地探索時間、影像在圖像景觀和技術膨脹的可能性,並在手繪和技術兩個維度上展開,對虛構和現實的圖像進行雙重處理。「我是一個圖像記憶的人。我描述一件事時,腦海裡會出現很多畫面。就像我看過很多電影,我會逐漸忘記它的故事內容,但是一些畫面和鏡頭會記得特別清楚。」他說。時間性迫使葉凌瀚需要將圖形、工藝、材料、結構、節奏和美學都充分體現在視頻和動畫製作的過程中,糅合了繪畫、素描和數字動畫,著重於簡化和構建不同形式。葉凌瀚的近一次變化出現在2016年。3月,谷歌DeepMind研發的AlphaGo擊敗韓國圍棋名將李世石,人工智能在一片驚呼聲中邁上一個新台階。科幻與現實之間有一片寬闊地帶,繁茂地生長著文學、影視和藝術。為了進一步地可視化「未來」,葉凌瀚開始將這一現實轉換到他的藝術實踐裡,杜撰出虛構的科幻主人公Lucy。葉凌瀚《LUCY》系列的繪畫和影像作品,靈感來自於著名的人類祖先Lucy,他試圖以此為主角創造出一個虛擬的數字化原始世界。.320萬年前,在東非草原上,南方古猿Lucy從樹上跳下墜落而死,她的遺骸成為人類最早開始直立行走的證明。葉凌瀚將一系列來源於網絡的圖片扁平化處理後堆砌簇擁出了一個留白的人形,猶如網絡中同一個體不同虛擬身份剪影的疊加。從「似人非人」的猿人Lucy,到如今互聯網時代下個體所進入的另一種「似人非人」的狀態。「Lucy意味著一種新的開始。」葉凌瀚說。在創作《LUCY》系列時,他受到了馬蒂斯的「剪影」拼貼繪畫以及模版塗鴉的啟發,從互聯網上下載圖像,再從藝術家的角度進行重構,形成其繪畫中標誌性的「圖層邏輯」,用漸變色彩代替原本圖片中的具象信息。葉凌瀚戲謔地稱之為互聯網寫生:「有的藝術家選擇在戶外采風(搜集資訊),我的采風就是不停刷手機」。他每天都會在朋友圈發佈手機製作的作品,素材來自網頁、APP、截圖,「把日常的互聯網上痕跡的片段放到創作裡。」這種新未來主義風格繪畫的根本,是藝術家對互聯網語境下種種問題的思考。「算法推送給我們各種各樣的信息,它會猜你喜歡,根據點擊和瀏覽,塑造你的人物畫像,代替你做出喜惡、選擇。對於任何活在當下社會結構裡的人來說,這都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葉凌瀚說。《LUCY》的繪畫視覺上看是抽象的,但對藝術家本人而言,它的原始素材幾乎囊括他使用互聯網的痕跡。這樣看來,《LUCY》又是無比具象的存在。葉凌瀚說,創作時直接的靈感來自於個人經驗和行為,間接靈感來自別人傳遞的訊號和信息。他試圖以「圖層式繪畫邏輯」生成一種頗具網絡時代視覺特徵的圖像,多元且持續地展開有關虛擬現實對人類行為影響的探討,將充斥於日常網絡經驗中的信息流動重新展示,對人類在未來的存在進行重新定義。AI藝術工具的可能性 回到考古學家發現Lucy的那一天。他們聽著披頭士樂隊的歌曲《露西在綴滿鑽石的天空中》(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為新發現的古猿取名。《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歌名的首字母拼成迷幻劑的縮寫,LSD麥角酸二乙胺。迷幻劑、嬉皮士、垮掉的一代構成了美國瘋狂的1960年代。而今,一場電子信息端數據的狂歡讓所有人無處逃避,如影隨形。當ChatGPT 自信地用虛假信息回答問題時,Midjourney創作淹沒在合成圖像的海洋中,我們可能都處於集體產生幻覺的邊緣。AI進步的速度讓人不能忽視它的存在,技術正與藝術越來越深刻地糾纏融合,畫廊、策展人和藝術家都在密切關注人工智能藝術的發展。「對於人工智能,在生活中我是一個反叛者,但作為工具,我是它的擁抱者。」葉凌瀚這樣解釋。即使《LUCY》的創作始於藝術家的自我警示,但他對人工智能毫不排斥。「社會全行業的發展基礎都是技術。社會生產力提升使得藝術家的實驗空間擴大了,使用的工具在進步,創造出更多更新的東西。」當代藝術更多強調的是「觀念性」,與傳統的繪畫和雕塑相比,創作手段、表達方式和呈現媒介更加多元。「我最初錄像作品都是手繪完成的,一張素描和一張全彩圖像的工作量完全不一樣。現在我的大部分影像作品都是通過電腦製作,最大的好處是電腦可以自動上色,作品採用了很多網上的圖像、信息,只需用電腦直接自動附著在需要的一個物體的表面就能完成。」.依靠技術進步和工具迭代,葉凌瀚用APP和社交媒體的新材料做著實驗性作品,他將這種變化描述為「更純粹意義上的繪畫」。人工智能與藝術的邊界在何處?就其本質而言,藝術作品由人類創作,能夠調動和激發我們的情感,而這也許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藝術被定義為「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以及隨之而來的產品,這些活動會涉及到對技術熟練程度、美感、情感力量或概念想法的創造性或具有想像力的表達。」葉凌瀚提到了安迪·沃霍爾的預言:「未來,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在網絡世界裡,這個定律不盡準確。「當代藝術沒有界限,沒有門檻,每個人都能成為藝術家。」藝術創作很難在人缺席的情況下完成。「人類需要藝術,需要人與人精神的共鳴。」葉凌瀚說。這並非人類的妥協,而是抗爭,提醒著我們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當社會的機器轟鳴,齒輪日夜不停轉動,藝術家是機器表面的浮塵,可能撣一撣不見了,很快又有新的浮塵。但藝術本身是齒輪間的潤滑劑,不被看見,卻無比重要。」他說。 「我們將竭盡全力的和那些過時的、盲信的、被罪惡的博物館所鼓舞著的舊信仰做鬥爭。我們要反抗陳腐過時的傳統繪畫、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時光流逝中骯髒和腐朽的事物。我們要有勇於反抗一切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年輕的、嶄新的,伴隨著對不公的甚至罪惡的舊生活的毀滅。」 —— 《未來主義繪畫宣言》翁貝特·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 文|Shirley Qin |福布斯中國
見到葉凌瀚,是在靠近市郊的小樓裡。室外集卡車鳴笛呼嘯,走進他的工作室,一時間安靜得有些難以適應。除了作品和工具,500平米的工作室沒有過多的裝飾。「這是我們目前找到的最合適的地方。」葉凌瀚在上層創作,雕塑家妻子在下層盤據。工作室擺放著《LUCY-U-017》,畫布上亮眼的螢光色是葉凌瀚作品最具辨識度的特徵,《LUCY》系列也讓這位年輕的藝術家成為近年各大展覽與拍賣行的寵兒。.藝術家的敏感讓他們懷有對未來變化的警惕,古猿Lucy是葉凌瀚靈感的繆斯,他通過藝術創作,用《LUCY》審視著互聯網、大數據、AI。「在社會的機器中,科技是大齒輪,藝術是齒輪間的潤滑劑。」這是藝術之於他的意義。循規蹈矩的叛逆者「從開始畫畫時,我就設下理想,未來要成為一位厲害的藝術家。」這是葉凌瀚在採訪中自我介紹的第一句話。8歲報名國畫興趣班,18歲考入中國美術學院壁畫專業。現年38歲的葉凌瀚已經不間斷地畫了30年。畫筆留下的印記與人生軌跡重疊,清晰而規整——幼年學畫,少年立志,行至青年,他依靠繪畫謀生,感知價值和存在。這位科班出身的年輕藝術家承認自己的學院特性。「中國美院一年會錄取1000多名新生,和我同屆的有1700人。大家分至不同專業,但最終一個年級裡能真正留下來持續做當代藝術的,可能5個人都不到。」葉凌瀚說。他的大學專業是壁畫,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繪畫型式。洞穴壁上的線條究竟是有意識的「藝術創作」還是無意識的塗鴉,或只是在早期人類削磨石器工具的時候留下的痕跡,不得而知。但在幾萬年後,城市街頭出現了塗鴉,年輕人塗抹噴繪(GRAFFITTI),壁畫又成為了反叛與冒險藝術文化的代名詞。學院從來都不是固守象牙塔的愚者,葉凌瀚也並非循規蹈矩的一類人。「我堅定要做當代藝術,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回憶過往,葉凌瀚口吻灑脫。最初,他從錄像動畫做起,曠課的時候在做展覽作品,或為別的藝術家當助手。2006年,葉凌瀚的作品第一次進入杭州「禮物」當代藝術群展,當時的身份是一名在校生。系統的學院訓練對於培養藝術家的審美和技術極為重要。葉凌瀚並不否認這一點。壁畫和繪畫學習背景的影響在其細緻的視頻和動畫創作中顯見,例如引起廣泛關注的作品《最終試驗飛行體》(Last Experimental Flying Object)。「做錄像的時候,我的思路依然是一種繪畫邏輯。這是我的底層代碼。」葉凌瀚說。大學與其說是作為制度的大學,不如說是作為場所的大學。葉凌瀚更快地進入了當代藝術市場,直至2009年,他共參與了9場國內外展覽。同樣在這一年,他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如今在葉凌瀚的工作室裡,依然堆疊著他在大學時期的臨摹作品,跟隨他從杭州,到北京,到上海。虛構與現實:露西 葉凌瀚的動畫語言和錄像語言持續性地探索時間、影像在圖像景觀和技術膨脹的可能性,並在手繪和技術兩個維度上展開,對虛構和現實的圖像進行雙重處理。「我是一個圖像記憶的人。我描述一件事時,腦海裡會出現很多畫面。就像我看過很多電影,我會逐漸忘記它的故事內容,但是一些畫面和鏡頭會記得特別清楚。」他說。時間性迫使葉凌瀚需要將圖形、工藝、材料、結構、節奏和美學都充分體現在視頻和動畫製作的過程中,糅合了繪畫、素描和數字動畫,著重於簡化和構建不同形式。葉凌瀚的近一次變化出現在2016年。3月,谷歌DeepMind研發的AlphaGo擊敗韓國圍棋名將李世石,人工智能在一片驚呼聲中邁上一個新台階。科幻與現實之間有一片寬闊地帶,繁茂地生長著文學、影視和藝術。為了進一步地可視化「未來」,葉凌瀚開始將這一現實轉換到他的藝術實踐裡,杜撰出虛構的科幻主人公Lucy。葉凌瀚《LUCY》系列的繪畫和影像作品,靈感來自於著名的人類祖先Lucy,他試圖以此為主角創造出一個虛擬的數字化原始世界。.320萬年前,在東非草原上,南方古猿Lucy從樹上跳下墜落而死,她的遺骸成為人類最早開始直立行走的證明。葉凌瀚將一系列來源於網絡的圖片扁平化處理後堆砌簇擁出了一個留白的人形,猶如網絡中同一個體不同虛擬身份剪影的疊加。從「似人非人」的猿人Lucy,到如今互聯網時代下個體所進入的另一種「似人非人」的狀態。「Lucy意味著一種新的開始。」葉凌瀚說。在創作《LUCY》系列時,他受到了馬蒂斯的「剪影」拼貼繪畫以及模版塗鴉的啟發,從互聯網上下載圖像,再從藝術家的角度進行重構,形成其繪畫中標誌性的「圖層邏輯」,用漸變色彩代替原本圖片中的具象信息。葉凌瀚戲謔地稱之為互聯網寫生:「有的藝術家選擇在戶外采風(搜集資訊),我的采風就是不停刷手機」。他每天都會在朋友圈發佈手機製作的作品,素材來自網頁、APP、截圖,「把日常的互聯網上痕跡的片段放到創作裡。」這種新未來主義風格繪畫的根本,是藝術家對互聯網語境下種種問題的思考。「算法推送給我們各種各樣的信息,它會猜你喜歡,根據點擊和瀏覽,塑造你的人物畫像,代替你做出喜惡、選擇。對於任何活在當下社會結構裡的人來說,這都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葉凌瀚說。《LUCY》的繪畫視覺上看是抽象的,但對藝術家本人而言,它的原始素材幾乎囊括他使用互聯網的痕跡。這樣看來,《LUCY》又是無比具象的存在。葉凌瀚說,創作時直接的靈感來自於個人經驗和行為,間接靈感來自別人傳遞的訊號和信息。他試圖以「圖層式繪畫邏輯」生成一種頗具網絡時代視覺特徵的圖像,多元且持續地展開有關虛擬現實對人類行為影響的探討,將充斥於日常網絡經驗中的信息流動重新展示,對人類在未來的存在進行重新定義。AI藝術工具的可能性 回到考古學家發現Lucy的那一天。他們聽著披頭士樂隊的歌曲《露西在綴滿鑽石的天空中》(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為新發現的古猿取名。《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歌名的首字母拼成迷幻劑的縮寫,LSD麥角酸二乙胺。迷幻劑、嬉皮士、垮掉的一代構成了美國瘋狂的1960年代。而今,一場電子信息端數據的狂歡讓所有人無處逃避,如影隨形。當ChatGPT 自信地用虛假信息回答問題時,Midjourney創作淹沒在合成圖像的海洋中,我們可能都處於集體產生幻覺的邊緣。AI進步的速度讓人不能忽視它的存在,技術正與藝術越來越深刻地糾纏融合,畫廊、策展人和藝術家都在密切關注人工智能藝術的發展。「對於人工智能,在生活中我是一個反叛者,但作為工具,我是它的擁抱者。」葉凌瀚這樣解釋。即使《LUCY》的創作始於藝術家的自我警示,但他對人工智能毫不排斥。「社會全行業的發展基礎都是技術。社會生產力提升使得藝術家的實驗空間擴大了,使用的工具在進步,創造出更多更新的東西。」當代藝術更多強調的是「觀念性」,與傳統的繪畫和雕塑相比,創作手段、表達方式和呈現媒介更加多元。「我最初錄像作品都是手繪完成的,一張素描和一張全彩圖像的工作量完全不一樣。現在我的大部分影像作品都是通過電腦製作,最大的好處是電腦可以自動上色,作品採用了很多網上的圖像、信息,只需用電腦直接自動附著在需要的一個物體的表面就能完成。」.依靠技術進步和工具迭代,葉凌瀚用APP和社交媒體的新材料做著實驗性作品,他將這種變化描述為「更純粹意義上的繪畫」。人工智能與藝術的邊界在何處?就其本質而言,藝術作品由人類創作,能夠調動和激發我們的情感,而這也許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藝術被定義為「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以及隨之而來的產品,這些活動會涉及到對技術熟練程度、美感、情感力量或概念想法的創造性或具有想像力的表達。」葉凌瀚提到了安迪·沃霍爾的預言:「未來,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在網絡世界裡,這個定律不盡準確。「當代藝術沒有界限,沒有門檻,每個人都能成為藝術家。」藝術創作很難在人缺席的情況下完成。「人類需要藝術,需要人與人精神的共鳴。」葉凌瀚說。這並非人類的妥協,而是抗爭,提醒著我們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當社會的機器轟鳴,齒輪日夜不停轉動,藝術家是機器表面的浮塵,可能撣一撣不見了,很快又有新的浮塵。但藝術本身是齒輪間的潤滑劑,不被看見,卻無比重要。」他說。 「我們將竭盡全力的和那些過時的、盲信的、被罪惡的博物館所鼓舞著的舊信仰做鬥爭。我們要反抗陳腐過時的傳統繪畫、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時光流逝中骯髒和腐朽的事物。我們要有勇於反抗一切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年輕的、嶄新的,伴隨著對不公的甚至罪惡的舊生活的毀滅。」 —— 《未來主義繪畫宣言》翁貝特·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 文|Shirley Qin |福布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