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中芯國際AH股均呈現上漲態勢,就在昨晚中芯國際披露了2021年第四季度業績快報。財報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報告期內,中芯國際合併報表營業收入102.6億元,同比增長53.8%;實現淨利潤34.15億元,同比增長172.7%;毛利率為32.7%,相比上年同期為21.5%。中芯國際披露,四季度業績增長主要由於銷售收入受晶圓銷量增加、平均售價上升及產品組合變動共同影響而增加;以及投資聯營企業和金融資產的收益上升等。研發投入方面,2021年四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第四季度的研究及開發開支從第三季度的1.674億美元增加至1.721億美元,變動主要由于2021年第四季度研发活动增加。對於公司去年的經營情況,中芯國際管理層表示:「2021是中芯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一年。 全球範圍的缺芯潮和對本土、在地製造的旺盛需求給公司帶來難得的機遇,實體清單的限制又給公司的發展設置了眾多障礙。 公司迎難而上,圍繞『保障生產連續性、滿足客戶需求、緩解產業鏈短缺』這一首要任務,精準攻堅克難,並取得喜人成績。 中芯國際是當年全球前四大純晶圓代工廠中成長最快的公司,毛利率、經營獲利率、淨利率等多項財務指標亦創歷史新高。」中芯國際是目前中國內地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配套服務最完善、跨國經營的專業晶圓代工企業,主要為客戶提供0.35微米至14納米多種技術節點、不同工藝平台的積體電路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由於目前中國內地半導體產業發展並不均衡,大多數企業局限於晶元設計,而缺乏製造能力。 因此作為全球領先的代工企業,中芯國際無論從技術儲備和生產製造規模上,都具有出眾的優勢,可以稱之為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風向標」。同時,由於全球晶元「缺芯潮」的持續,產能不足成為全球性的難題。 所以,在面對機遇的同時,擴產能也成為企業難以迴避的挑戰之一。財報顯示,中芯國際2021年第四季度月產能由三季度的593,875片8英寸約當晶圓增加至621,000片8英寸約當晶圓,產能利用率達99.4%。中芯國際表示,為了持續推進已有老廠擴建及三個新廠項目,2022 年依然是投入高峰期,資本開支預計約為50億美元,產能增量預計高於去年。中芯國際聯合CEO趙海軍在業績說明會上透露:「2022年初上海臨港項目已破土動工,北京和深圳兩個項目穩步推進,預計2022年底投入生產。 中芯國際2021年新增月產能10萬片摺合8英寸,2022年計劃產能增量將多於2021年。 三個新項目滿產後,將使公司總產能倍增。 」此外,技術突破同樣是中芯國際需要邁過的一道坎。 在美國嚴密的技術封鎖下,中芯國際如何在先進製程方面再進一步,成為關鍵所在。 因為無論產量再大,但工藝不夠先進,同樣難以算是突破。 尤其對於包括華為在內的受缺芯所困的企業來說,只有製造端的技術突破,才能真正帶動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騰飛。文/福布斯中國
2月11日,中芯國際AH股均呈現上漲態勢,就在昨晚中芯國際披露了2021年第四季度業績快報。財報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報告期內,中芯國際合併報表營業收入102.6億元,同比增長53.8%;實現淨利潤34.15億元,同比增長172.7%;毛利率為32.7%,相比上年同期為21.5%。中芯國際披露,四季度業績增長主要由於銷售收入受晶圓銷量增加、平均售價上升及產品組合變動共同影響而增加;以及投資聯營企業和金融資產的收益上升等。研發投入方面,2021年四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第四季度的研究及開發開支從第三季度的1.674億美元增加至1.721億美元,變動主要由于2021年第四季度研发活动增加。對於公司去年的經營情況,中芯國際管理層表示:「2021是中芯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一年。 全球範圍的缺芯潮和對本土、在地製造的旺盛需求給公司帶來難得的機遇,實體清單的限制又給公司的發展設置了眾多障礙。 公司迎難而上,圍繞『保障生產連續性、滿足客戶需求、緩解產業鏈短缺』這一首要任務,精準攻堅克難,並取得喜人成績。 中芯國際是當年全球前四大純晶圓代工廠中成長最快的公司,毛利率、經營獲利率、淨利率等多項財務指標亦創歷史新高。」中芯國際是目前中國內地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配套服務最完善、跨國經營的專業晶圓代工企業,主要為客戶提供0.35微米至14納米多種技術節點、不同工藝平台的積體電路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由於目前中國內地半導體產業發展並不均衡,大多數企業局限於晶元設計,而缺乏製造能力。 因此作為全球領先的代工企業,中芯國際無論從技術儲備和生產製造規模上,都具有出眾的優勢,可以稱之為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風向標」。同時,由於全球晶元「缺芯潮」的持續,產能不足成為全球性的難題。 所以,在面對機遇的同時,擴產能也成為企業難以迴避的挑戰之一。財報顯示,中芯國際2021年第四季度月產能由三季度的593,875片8英寸約當晶圓增加至621,000片8英寸約當晶圓,產能利用率達99.4%。中芯國際表示,為了持續推進已有老廠擴建及三個新廠項目,2022 年依然是投入高峰期,資本開支預計約為50億美元,產能增量預計高於去年。中芯國際聯合CEO趙海軍在業績說明會上透露:「2022年初上海臨港項目已破土動工,北京和深圳兩個項目穩步推進,預計2022年底投入生產。 中芯國際2021年新增月產能10萬片摺合8英寸,2022年計劃產能增量將多於2021年。 三個新項目滿產後,將使公司總產能倍增。 」此外,技術突破同樣是中芯國際需要邁過的一道坎。 在美國嚴密的技術封鎖下,中芯國際如何在先進製程方面再進一步,成為關鍵所在。 因為無論產量再大,但工藝不夠先進,同樣難以算是突破。 尤其對於包括華為在內的受缺芯所困的企業來說,只有製造端的技術突破,才能真正帶動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騰飛。文/福布斯中國